对于运动健身的意义和价值来讲,我们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生命在于运动”,“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之类。但是,为什么生命在于运动?为什么体育运动能增强人民体质?有多少人真正知晓体育运动(或身体活动)对健康促进价值的真正内涵呢?要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终身体育”的概念。

终身体育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改革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一个人需要建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或生活方式。但这个概念提出的同时,没有提供相应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建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或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们又要提到另一个概念,那就是“KAP理论模式”,即“知识(knowlege)-态度(Attitude)-行为(practise)模式”。该理论模式的大致涵义是如果要一个人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首先需要告诉他建立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的原因(即健身知识和健身价值的知识普及),从而激发其建立终身锻炼行为的动机(即坚信终身体育锻炼对其自身身体健康促进的价值是正确的、科学的),最终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建立起终身体育的知识普及体系,很多人都不知道终身体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也更谈不上真正建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终身体育的概念应该包含4个阶段,即生命孕育前阶段(优生优育的阶段)、生长发育阶段(0~25岁),青壮年阶段(26~60岁)和老年阶段。

年轻父母在孕育子女前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精子和卵子的质量,确保孕育更优秀的基因宝宝。

生长发育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个体生长发育的水平(通俗来讲,这个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可以让孩子遗传的基因在锻炼的诱导下表达更充分,即长得更高、肌肉更壮、骨密度更大、神经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更好,心血管、内分泌系统发育更强,性格塑造更完整等)。这个阶段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健康资源储蓄阶段,加强体育锻炼的个体,在这个阶段比其他人储蓄更多的健康资源。

按上述思路,26岁以后,生长发育阶段结束后,健康资源就不再有储蓄了,而是进入了健康资源的消费阶段了,即各器官机能将进入衰退阶段(自然规律),如骨质流失、心血管能力下降,肌肉力量下降、眼也老花等。但这个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可有效缓解或降低各器官系统衰退的速率。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一下“一个60岁的人拥有一个30岁的心脏”这个简单的问题了,即青壮年阶段加强体育锻炼,有效的降低了心脏机能衰退的速率,他即使到了60岁的生活年龄,但心脏仍保持在30岁的生理机能水平上。

进入老年阶段后,加强体育锻炼可以继续延缓机能衰退的速率,确保其保持更长时间的自由活动能力,延缓其进入虚弱阶段的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这个阶段通俗来讲,进入老年后仍坚持锻炼的人,当到他90岁的时候,其各器官功能仍能保证他基本的生活能力,而相反其他人可能只有坐轮椅或其他帮助才能完成日常活动能力了,生存质量的差异也一目了然了。

总体说来,体育锻炼有四大健康职能:1)促进生长发育,让该阶段储备更多的健康资源;2)延缓机能衰退的速率,让我们成年后更经济有效的使用储备的健康资源,延缓各类慢性病发生的时间,尤其是心血管类的慢性疾病;3)延缓衰老,提高生存质量;4)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生长发育阶段的体育锻炼价值,认为吃好就行,学习好就行,最后导致我们的小孩肥胖,体质差得弱不禁风。我们的成年人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在青壮年阶段的价值,认为这时候身体问题,不断透支自己的健康资源,导致很多慢性病提前出现,还没到退休就慢性病缠身了。当然,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的老年人群体体育锻炼坚持最好的一个群体,也充分感受到了锻炼给他们生存质量带来的好处。但前面两个阶段错失了,也是很大的遗憾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