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
“老”由“耂”“匕”两个部件组成,主要分“耂”“匕”两个部分,上下结构。“老”字像一个头发稀疏且拄着拐杖的年老者。理解为年长的人,引申为历时久的、陈旧的等。
字源
“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与“考”同字。整个字形像一位拄着拐杖而头发稀疏的年迈者,由此产生老者的含义,理解为年长的人。而金文承袭甲骨文而来,将拐杖的形象改写为“匕”字,因为“叉”是有叉头拐杖的象形,所以这里可认为是拄着叉头样子拐杖的老者。篆书进一步演变,上半部分表示的是人的头发,下面是“匕”的原形,合起来看是头发变白,代指老人。以后的字形均是在篆书基础上进行演变的,并逐渐引申为经历长的、陈旧的、经常等含义。而隶书已经与楷书十分接近了,最终演变为今天大家使用的“老”。
字解
《说文解字》中讲:“老”字从人、毛、匕,音化。从其字源可以看出,“老”是一个会意字。“老”字最开始的意思是年迈者。后来扩大引申为历史久、陈旧等广泛的含义。现在的“老”多是指年纪大的,时间长的,兼有总是、经常的含义。所谓“老人家”即是年老者。老是人的一种自然变化,随时间流逝而逐渐显现出来。老也是人们经过多次磨炼而掌握的一种技巧,是时间流淌的见证。承载着“岁月的流逝和时间的打磨”。
字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字在这里就是指“赡养年老的人”。每个人都会渐渐老去,唯有奉献过青春,做过有意义的事,才不枉人老。同时,对于这个社会而言,年轻一代也应该做好“老”者们的生活安排,使之安闲晚年生活。“老”在这句话中不仅指的是时间长久的意思,还包含新旧的一层意思。
思维拓展
巴纳姆效应
概念: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起源: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案例:有个替人割草的孩子给一位陈太太打电话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这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电话。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十分关注收集针对自己的信息,因此可以预见他的未来成长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绝非一般小孩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