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 脱(蒙语意为“定”), 亦作托克托,蒙古族,蔑里乞氏,字大用。生而歧嶷,及长才兼文武,仪状雄伟,器识宏远,好士下贤。官至开府仪(文散官最高品阶,从一品。府第、依仗同于司徒司马司空)。上柱国(元正一品勋官)录军国事,中书右丞相,领经筵(为皇上授课)。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脱脱其人

元太祖十年(1215年)农历五月克中都(今北京),三河始属元地。

据清乾隆二十五年《三河县志·名宦传》中载:脱脱,元泰定元年(1324年)任三河知县。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提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至正四年(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

至正九年,再次被起用。此时,灾荒频频,国库吃紧。为了缓解危机,脱脱更改钞法,印行至正交钞,并整顿河患。

至正十二年(1352年),率兵击败徐州红巾军。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

至正十四年(1354年),被朝中政敌弹劾,流放云南。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被毒害身亡。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昭雪复官爵。

——出身贵族,仕途升迁

脱脱出生在蒙古蔑儿乞部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庭里。伯父是元末权臣伯颜;父亲马札儿台,自元仁宗以来即居要职。脱脱自幼养于伯颜家中。

少年时的脱脱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是一位显见的将才。经导师谆谆善诱,他接受许多儒家文化,虽然不习惯于终日坐读诗书的生活,其进步依然是很明显的。脱脱善书画,书法刚毅有力,画竹颇得妙趣。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用儒家标准做人,立下“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的志向。

致和元年(1328年),文宗登基后,脱脱袭授“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渐被擢用。

天历二年(1329年),脱脱转任内宰司丞,仍兼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同年五月,被任命为府正司丞。

至顺二年(1331年),授虎符、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元统二年(1334年),被任命为同知宣政院事,兼前职。五月,调任中政使。六月,再调为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元年(1335年),在宫廷兵变中,脱脱挑选锐卒作战,立有战功。事后先被授为太禧宗禋院使,后拜御史中丞、虎符亲军都指挥使,提调左阿速卫。

至元四年(1338年),晋升为御史大夫。

——忠心不二,助帝护位

脱脱伯父伯颜清除政敌后,“独秉国钧,专权自恣”,恶名远扬 。脱脱虽自幼养于伯颜家中,但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灼,深感事态严重。

为了“大义灭亲”,脱脱下定铲除伯颜的决心。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脱脱密告:“伯父久有异志,现在率诸卫军马出行,必定不利于社稷。”斥责伯颜“专权自恣,欺朕年幼。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将其贬为河南行省右丞相。后,命徙伯颜于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安置,其在途中病死于龙兴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脱脱虽为伯颜之侄,从维护元朝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他不满其“变乱祖宗成宪”,因而发动了一场政变,驱逐了伯颜。有士人称此举为“拔去大憝,如剔朽蠹”。 是年十一月脱脱出任中书右丞相。

——主持更化,施政改革

脱脱第一次执政,推行更化政策凡三年又七个月,其措举大体得当,励精图治,朝政为之一新。脱脱治国有方,“中外翕然称为贤相”。

科举取士。至元六年(1340年)十二月,正式宣布恢复科举取士制。这一举措对于笼络汉族士大夫,引导人们走读书入仕的道路。接着大兴国子监,招收蒙古、色目、汉人三监生员达三千多人。并改奎章阁为宣文阁,改艺文监为崇文监。宣文阁设立后,在宫廷教育、修撰三史、翻译古籍、编撰史书等方面起到不少积极作用。

经史教育。遴选儒臣为元帝进讲,读四书五经。使得元帝在宣文阁用心读书,了解历史上的前言往行,操琴弹古调,“欣欣然有向慕之志”。

恢复祭奠。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元帝享于太庙,按礼仪向孔圣人灵位下拜,恢复太庙四时祭。

调整关系。脱脱执政后,宣布为郯王昭雪,还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威顺王宽彻普化,回到其自己的领地,功臣博尔术四世孙阿鲁图正广平王之位。这些措施对于调整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维护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起了一定作用。

减轻税负。脱脱主政后减盐额,河间盐场自至正二年(1342年)始免余盐三万引,两浙盐场自至正三年(1343年)起免十万引,福建盐场也自此年起免三万引。还下令减免赋税、负逋。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南郊礼毕,大赦天下,蠲民租五分。

整顿吏治。元末官贪吏污败坏,脱脱对地方官提出新的要求,创立六条标准,“先是以五事备取守令,至是取守令以常年仓得法,凑成六事”。又制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备者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三事备者平迁,六事俱不备者降一等。”

——担任主监,编修三史

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元顺帝诏修辽、金、宋三史。脱脱以宰相身份担任总裁官,召集各儒臣,组织汉族史学家欧阳玄、揭悉斯等人,畏兀儿族人廉惠山海牙、沙剌班,党项人余阙,蒙古人泰不花等人一起参加修史,开创各族史学家合作修史的先河。三史于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至正四年(1344年)三月完成《辽史》,同年十一月完成《金史》。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完成《宋史》。

三史总共用时两年半时间,除因有前朝修史基础外,主要是用人得当,措施有力。脱脱虽然没有秉笔修史,但却以江南三省前南宋的学田钱粮为修史费用,解决了经费困难问题。

后这三部史书被列入中国正史“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中,只有《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是少数民族宰相主编的。

——坚辞相位,二次被召

至正四年(1344年)闰月,脱脱兼领宣政院事。五月,因患病,占卜者说“年月不利”。脱脱遂连上十七次奏章,坚辞相位。

随后,元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下诏封脱脱为郑王,以安丰作为食邑,并大加赏赐。但脱脱推脱掉所有的赏赐。最后赐他松江的田地,特别设置稻田提领所,让脱脱负责管理。

至正七年(1347年)十一月,元帝感念脱脱功勋,召其回京。次年(1348年),任命脱脱为太傅,“提调宫傅”,负责东宫事务。

面对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元帝于至正九年(1349年)闰七月,第二次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赐“上尊、名马、袭衣、玉带”等物。脱脱奉诏“领端本堂事”,同时提调阿速、钦察二卫、内史府、宣政院、太医院等处事。脱脱复相后,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继续治理疮痍满目的社会现状。

——历史评价

《元史》中称,脱脱其“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

明初政治家宋濂曾称:“脱脱仪状雄伟,颀然出于千百人中,而器宏识远,莫测其蕴。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惟其惑于群小,急复私仇,君子讥焉”。

清末至民国学者柯劭忞在《新元史》中说:“脱脱仪度雄伟,器宇闳深,不矜不伐,轻财好士,功在社稷,而始终不失臣节,有古大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