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春为首,百节,年为先。
春节是我们华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没有之一。
春节,就是我们说的“过大年”。
在古代是没有农历正月初一过“春节”这个称呼,
“春节”这个概念是从1914年才确定的。
春节(新年)在不同时期的
设定日期和俗名别称
1970年将传统的“夏历” 改称为“农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阴历。
先秦时期(两汉之前时期):春节在这时期称呼是“元日”,“上日”,“献岁”,“过年”
夏朝时期:春节是每年立春的这天(也有说法是农历正月初一)。
商朝时期: 春节是农历十二月初一。
周朝时期:春节是农历的十一月初一。
秦皇时期:春节是农历的十月初一。
两汉时期:春节在这时候称为“正旦”,“岁旦”,“三朝”,“正日”,“殷正”
春节是农历的十一月初一。后来到汉武帝时期,又改回到正月初一。
南北朝时期:春节在这时候称为“岁首”,“元日”,“元辰”,“岁朝”
唐朝时期:唐玄宗《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这里的“元正",就是“过大年”正月初一。
宋朝时期:宋朝主要还是叫“立春”,不过他们是从腊月二十开始放假,直到元宵节花灯会,“过大年”气氛颇为热闹。
元明清时期:春节在这段时期称为“元旦”,“新元”,“岁日,”“新正”,“元旦”等。
民国时期:为了表明与封建时代的决裂,也为了区别传统夏历和国际通用的公历,袁世凯批准从1914年开始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自此,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也成为法定节日“春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