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 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在诗里,王维以“红豆”遥寄对友人的思念,从那时起这种“南国特产”就变成了思念的象征。红豆其实不仅仅存在于诗里,在中医药古籍中也早有记载,而且还有很美的名字—“相思豆、相思子。”
王维诗里的红豆具体指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或果实,至今并无确切的定论,但大家对相思豆和相思子的这两种说法较为认可。今天,我们便来看看中医药理论中的“相思豆、相思子”又是什么样的。
相思豆
相思豆也叫海红豆,在中医药理论中海红豆根可催吐、泻下,叶也可收敛、止泻。因为不含相思子毒蛋白,基本无毒,因此应与有毒的相思子进行区分。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海红豆可能对胰腺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总蛋白水解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其他药用价值仍然有待探索发现。
【出处】最早见于唐代李珣《海药本草》引徐表《南州记》记载:海红豆“生南海人家园圃中,大树而生,叶圆有荚。近时蜀中种之亦成。”后来李时珍《本草纲目·海红豆》条目也作了征引。
【来源】海红豆为豆科海红豆属植物的种子。
【形态】海红豆,落叶乔木,高5-20m,嫩枝微被柔毛,花期4-7月,果期7-10月(如图)。
【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性味】微苦、辛;微寒;有小毒。
【归经】肺、心、脾经。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燥湿止痒,润肤养颜。主治面部黑斑,痤疮,皶鼻,头面游风,花斑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涂。
【各家论述】《海药本草》:主人黑皮黯,花癣。头面游风,宜入面药及澡豆。
相思子
作为对王维诗中红豆的另一种解读,相思子的药用价值历史悠久,因为不同部位皆可入药, 在医药、保健、凉茶和食品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其在护肝、利胆、抗菌、抗炎、增强免疫等方面也极具潜力。
【出处】最早记载在唐代段公路《北户录》的“相思子蔓”条载中:“相思子,有蔓生者。其子切红。叶如合欢。依篱障而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写道:“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
【来源】相思子被归属为豆科相思子属植物种子,又名相思藤、红豆树和红珠木等。
【形态】相思子是藤本植物。茎细弱,多分枝,被锈疏白色糙伏毛。
花期3-6月,果期9-10月(如图)。
【分布】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性味】味苦,性平,有大毒。
【归经】肺、脾、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用于咽喉肿痛,乳痈,疮疖等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千金方》记载“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用于治疗瘴寒热。”
《本草拾遗》记载相思子“通九窍,治心腹气。止热闷头痛, 风痰。杀腹藏及皮肤内一切虫。又主蛊毒。”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相思子种子具有强烈毒性,且容易误服,虽然其种壳坚硬,一般整吞不容易中毒,但若咀嚼,半粒即可中毒。如果真的误食相思子种子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症状和血管渗漏,甚至引发全身中毒乃至死亡。
目前针对相思子毒素的生物防护疫苗较少,一些使机体产生被动免疫的抗体、血清也仍在研制当中。因此,当遇到这类植物时,一定要小心中毒,千万别被它鲜艳的外表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