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大洋深处,冰冷刺骨、压力极端、食物匮乏,可即便是在这么不友好的环境中依然会有生命存在。每个你认为不适宜生存的角落都有挣扎存活的住客——切尔诺贝利被污染的森林中不乏生命,黄石公园滚烫的热泉是细菌的家园,唯有外太空的真空环境没有生命。当然,没有东西能在那里存活。

然而,有这么一种小生物,它们的字典里压根儿就没有“不”字。

2007年,欧洲航天局发射过一颗卫星,卫星里有一群特殊的乘客:两种缓步动物门(的动物。由于这类动物和熊——尤其是小熊软糖——有几分相似,故又名水熊虫(不过水熊虫的腿比小熊软糖多一倍,也和软糖不是一种口味)。这些体形极小的无脊椎动物早已声名远扬,它们耐热、耐冷、扛得住放射线的辐射,于是就有科学家突发奇想:“把它们送上太空怎么样?”他们真的这么做了,水熊虫被带上了近地轨道。在近地轨道上,它们在真空环境中暴露了整整10天才返回。实验结果令人吃惊,它们活了下来,还活得舒舒服服。凯旋的水熊虫可不是可怜巴巴的一两只残兵,而是整整一大群,就连卵也挺过难关,孵化出了健康的后代。

不过,这里的问题在于——水熊虫“作弊”了。别误会我的意思,能活着从外太空回来确实很了不起,但这其实源于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学会的一个小伎俩。水熊虫在泥土、苔藓等环境中存活时,需要周围至少保持一定的湿度,要是栖息地开始变干,水熊虫便会主动脱水,直到体内仅剩正常含水量的3%,然后它们会将身体蜷缩起来,进入一种名为“隐生”(的状态。从本质上讲,它们暂停了生命活动。隐生现象最初由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于1702年在另一种生物身上发现。他从住宅的排水沟里收集了一些干燥的沉淀物,然后向其中加入水,没想到实验材料中突然出现了生命——“微动物”,这是那时的人们给这些个体微小的动物起的一个总称。

正是在这种隐生状态下,水熊虫才有了几乎刀枪不入的能力。隐生状态下,它们会动用体内的糖类来替代损失的水分,保护细胞,并可保持隐生状态长达30年,最终依旧能完美复活。也就是说,当科学家将水熊虫送上太空时,它们其实是脱水变干了,回到实验室之后才重新复苏,整个复活过程用时大约一小时。

虽然我用了“几乎刀枪不入”的说法,可你直接说“刀枪不入”也没关系。除了直接扔进火焰里炙烤,再没其他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杀死了。把水烧开到100摄氏度,对它们来说就像在阳光夏日里享受水疗。水熊虫体内的恒温系统可以承受高达300华氏度(约148.9摄氏度)的高温。你说什么,在酒精里煮沸它们?没用的。水熊虫还能承受比大洋最深处的水压再大6倍的压力,你还可以用百倍于人类致死量的放射线照射它们,它们也能轻松承受。说实话,在太空里遨游的时候,有些水熊虫甚至遭到了紫外线的辐射。要是没有大气层的保护,紫外辐射带有的破坏力极强。紫外线消灭了大部分水熊虫,但幸存者依然存在。

也许最让人惊讶的,还要数水熊虫耐寒的能力。绝对零度——零下459.67华氏度——是物质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当然,实际上没有任何物质能达到绝对零度,不过在实验室环境下,科学家可以人为逼近,世界纪录的最接近温度仅比绝对零度高一百亿分之一华氏度。在隐生状态下,水熊虫可以在零下458华氏度的温度下存活,这个温度仅比绝对零度高1.5华氏度,甚至比实验室外自然环境下的最低温度还要低。实验室外的最低温度大约为零下455华氏度,只存在于外太空最黑暗、最孤寂的角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