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耳熟能详的诗词在耳边响起,重阳节来了。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踏秋节”等。《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随着时光变迁,重阳节逐渐衍生出了许多民俗活动,你知道除了登高、赏菊、插茱萸,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吗?小编来告诉你!
1:登高
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我们知道了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而登高时佩带茱萸囊可以避灾。那么你知道关于登高的传统,还有一个独特的传说吗?
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跟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将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这天,桓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桓景家人听师言而得幸免。从此以后,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夕,靠近山岭的人家为免遭天祸,便纷纷登山避邪。久而久之,重阳登高的习俗便沿袭下来。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万物盛极而衰的转折。自这一日起,“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沉,所以要相约登高“避灾”,祈愿父母身体安康。
2:赏菊与饮菊花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因为自古以来就有在这一天赏菊的习俗。菊花被誉为“花中隐士”,也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历经千年,重阳节赏菊、咏菊成为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重要活动。
而饮菊花酒则是为了祛病消灾。古时人们还会在菊花酒中加入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一起酿制,以备来年饮用。菊花有明目、降血压,有减肥、补肝气、安肠胃的功效,加上九月九又是老人节,所以饮菊花酒,有对长辈长寿安康的祝愿。
3: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药材,《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者放在衣服里,以此来辟邪消灾。
4: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制作方法多样,通常由糯米、枣子、核桃等材料制成。有的做成九层以象征长久,上面还会有小羊图案,寓意重阳(羊)之意。在平原地区,人们无高可登,便用“吃糕”代替“登高”。在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重阳糕或用重阳糕搭在儿女额头,祝愿子女事事顺利,生活步步高升。
5:敬老爱老
九九与“久久”谐音,意寓长长久久,所以在古代人民就在这一天祭祀先祖,照料老人。自1989年起,我国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以此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这一天,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以表达对老年人的关爱。
这一天也是壮族的“祝寿节”,这一天为年纪大的老人祝寿,祝愿他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6:晒秋
重阳时节,也是丰收的季节。我国农村地区还保留了“晒秋”习俗。在自家房前屋后搭起架子晾晒大量的新鲜蔬菜瓜果,便于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也是祈愿来年也能有个好收成。
在江西婺源,每年的九月九都会举办盛大的“晒秋节”,各色的农作物摆在家家户户,整个乡村都是一片丰收的盛景,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并祈愿来年五谷丰登。
7: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尤其是在外的游子,一定要返乡与亲人团聚,以示孝敬父母、礼敬祖先。
8:辞青
《帝京岁时纪胜·九月·辞青》:“都人结伴呼从,於西山一带看红叶,或於汤泉坐汤,谓菊花水可以却疾。又有治肴携酌,於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古人将重阳与清明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如果说清明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随着霜降的来临,树叶开始变黄,草木凋零,绿色逐渐减少,此时出游,正是辞别青绿,也是告别大地生机。辞青的同时,也不忘感恩万物滋养,感恩父母的庇护。
9:放风筝
放风筝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而重阳节的风筝,又以惠州最为著名。在惠州民间,风筝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
愿长长久久,岁岁安康!
祝愿各位长辈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