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寺庙虽众,形制,多以岩寺面目见示,寺建在山(岩/峰)上,所谓“寺不离岩,岩不离寺”。以漳州为例,知名的岩寺就有七首岩寺、瑞竹岩寺、灵通岩寺、紫云岩寺、林前岩寺、海月岩寺、玉泉岩寺、岱仙岩寺、龙池岩寺等等,不一而足。感觉无岩不寺。这大概可以算作是闽南寺庙布设的一大特点。此一特点和闽南多山(谓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有关。


寺建在岩上,更重要的,应该还是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紧密相关。在宗教传统中,山被视为神圣之地,是与神灵交流的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中,山被认为是一种屏障,有助于阻挡负面的气场,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山上的环境清净,远离城市喧嚣,空气清新,有助于人们沉浸在宗教氛围中。总之,寺庙建在山上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宇宙秩序的认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


漳浦县沙西镇的海月岩,就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一块巨石下竟存有三个寺/祠:澹云禅寺、东碧寺、梁山神祠。主寺规模不大,殿顶是一整块花岗岩大石板,长约50米、宽约20米、厚3至5米,重达数百吨。石板下两侧,有石壁支撑,寺门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头的联语: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海月岩有摩崖石刻60多处,多为宋代文人墨客所题。沿山径及顶,放目远眺,沙西镇纵横交错的道路,星罗棋布的田园屋舍,烟波浩渺的大海,以及屹立于江流中著名的石矾塔,可尽收眼底。

六月中旬新近去的这次,闽南梅雨季尚未结束,出发时天色薄阴,驱车百六十里抵达海月岩时正赶上疾雨。在寺旁的凉亭躲过雨袭,出来巡赏寺景,发现整个院落只有二位上年纪的尼僧在打理杂务。雨后的寺院格外清寂,有一种说不出的禅味。徐徐移步,徐徐观览,徐徐体味,心头被一种别样的兴致与喜慰所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