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常看到这个词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为非遗。
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第2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看上去这个定义的内容是相当宽泛了。
按照上述定义,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 一些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各种民间表演艺术;
3.各类 社会实践、仪式,以及节庆活动;
4. 各种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民间各种各类传统手工艺。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沿革: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并于1998年11月审议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
非遗的评选从2001年开始。在2001年、2003年和2005年共评选了三批。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国于2004年8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第11次会议审议批准加入。
200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非遗保护条列改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教科文组织根据成员国申报的名单进行评选,不断更新。不断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三. 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自2006年设立,迄今已有16个年头。16年来,中国的非遗文化保护,开启了一系列“文化中国“和”文明中国”之旅,公益活动遍布全国机关单位、城乡社区。从2019年开始,又实施了文化产业的谋篇六大战略布局:人才战略、产品战略、项目战略、市场战略、平台战略、整合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这项非遗法,包括了总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法律责任等条款,具体而又详尽地解释了有关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方方面面,是具体可行的一个法律条文。
2016年9月,国务院宣布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从2010年开始,中国还在山东济南等地举办了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自2001年至2020年,中国申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有34项。
总之,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和不懈的努力。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的体现。这对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