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龙港市去年刚刚从苍南县分立,成为温州最年轻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而苍南县1981年才从老平阳县中析置出来,与永嘉、乐清、瑞安这些历史悠久的县市相比,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县,分治初期的苍南县又出现了县治之争。
1.平阳、苍南分县始末
在苍南县分出来之前的老平阳县一个相当大的县,全县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比瑞安、文成、泰顺三县之和还要多5万多亩,下辖137个乡镇、175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将近160万,占到了当时温州地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一个人口大县。由于老平阳县体量较大,严重影响了县政府的行政效率。据说,由于老平阳县没有大的礼堂,全县开乡镇干部大会要分散到好几个会场并连接上广播。
老平阳县本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比较落后,当时温州流传着“永嘉单干、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洞头靠贷吃饭”的民谣,足以说明平阳落后的经济落后。这样的形势下,平阳县向上级部门请示,要求分县,减小体量。
在1981年平阳县委和县革委会给省委省政府《关于要求分县的报告》中说明了平阳分县的五条理由:
一是县大人多,行政领导力所不及。现在由于县太大、不利于县委、县革委会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行面对面的领导。特别是对一些边远山区、渔区,不能进行经常的指导。
二是经济落后,地区之间很不平衡。我县农业基础薄弱,虽然连年丰收,1980年平均亩产仍比全省低200多斤。社员人均口粮只有489斤。每人从集体分配收入75.12元,只有全省平均数的一半。建国三十年来面貌改变不快,群众生活贫困。
三是经济结构复杂,山海之利不能得到发挥。虽然我县自然条件优越,但是由于区域辽阔,经济结构复杂,难以加强领导,致使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人口众多,而且民族成份、语言(方言)构成复杂。县内流行的有温州语、闽南话、蛮话、金乡话和畲族话等五种方言。县里干部起码要会三种话(普通话、温州话、闽南话),才能到全县各地开展工作,给行政领导带来了不便。
五是老区建设不快,群众生活仍很困难。老区解放30多年来,面貌变化不大,老区人民反映十分强烈,他们说:“雷打山头,雨下平原,花开山区,果结城市”、“解放前依靠我们,现在忘了我们”。
当时讨论过好几个分县方案,最后确定了现在平阳和苍南的分县方案。该方案基本以玉苍山脉和鳌江中下游为界将老平阳县对半分,两县肥瘦搭配,北港和江北为“平阳县”,南港和江南为“苍南县”,两个县均靠海,有平原、山地、经济结构差不多:有各自的经济综合体,有利于经济平衡发展;有各自的水系,有利于水利资源的开发和水利设施的发挥,有利于港口码头的合理布局和交通建设。
同年,国务院《关于浙江省设立苍南县的批复》,正式同意苍南县设立。分家后的新平阳县土地面积1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万余亩,人口66万左右;苍南县土地面积12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余亩,人口92万左右。该方案主要在平均主义的影响下制定的,对维持新县的正常运转具有积极意义,但也破坏了鳌江下游的行政区划整体性,不利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苍南县城之争
在国务院批复的方案中,苍南县的县城选址在灵溪镇,在这中间起了一些波折。苍南分县后开始分署办公,但因各方面条件限制,暂时寄居在平阳县委党校办公。虽然上级文件规定灵溪镇是苍南县的县治,但当时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县治改设在龙港地区更好。
1982年2月3日,《浙南日报》(《温州日报》更名前叫《浙南日报》)刊登了一则国家城建总局特约研究员殷体扬教授到苍南县进行考察,并就苍南县治选址提出意见的新闻。这则新闻在灵溪镇群众看来是变更苍南县治的信号。2月4日,灵溪镇部分群众以双灵、双联、樟浦三个大队的名义贴出了《告灵溪人民书》,要求捍卫县城选址。2月7日,部分群众占领了镇广播电台,实行三罢,并拦截104国道上的车辆,阻断交通。此事惊动了中央,随后上级部门派出了专门工作组进驻灵溪镇,对肇事者进行了严肃处理,为了稳定人心,3月13日,苍南县委县政府正式迁入灵溪镇,县治纠纷才告一段落。
老平阳体量过大,影响了行政效率,因此从老平阳县中析置出了苍南县。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苍南县处于浙闵文化边缘区域,灵溪将闽南话,龙港讲温州话,文化的差异和区域利益交织在一起就加剧了冲突。苍南的县治最终没有落在龙港区域,或许这种不满最终转化为挣脱苍南县管辖的力量。